立足教育原点的飞翔
广州市华师附中番禺学校(简称“番禺华附”)是一所全日制的民办完全中学。2001年建校以来,学校从区一级到市一级再到省一级,发展迅速。多年来中考成绩居番禺区榜首,学校获得了良好的口碑。番禺华附秉承本部“不懈追求、勇于创新”的传统,不断挑战自己。2015年,以廖耀良校长领导的学校新班子,结合学生发展指导的新理念,创造性地推行“生命教育”,番禺华附的发展带给了人们很多的惊喜与感动,也带给了人们很多思考。
这到底是怎样的一所学校?“生命教育”在番禺华附是怎样一种行进中的概念?带着疑惑,也带着求解的渴望,笔者走进了这所展翅飞翔、努力追梦的学校。
走进番禺华附学校,我们看到一条非常醒目的标语。解读番禺华附,应该从这里开始。
生命的飞翔,
总要从一个原点开始!
在校长办公室,廖耀良校长接待了我们。
笔者:校长,我们看到学校里有一条别校比较少见的标语:“强化自主意识,激发成长动力”是您的独创吗?
廖耀良校长(以下简称廖):充其量是我的理解,不是原创。英国教育家怀特海认为,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激发和引导学生自我发展。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:“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。”过去我们的教育偏重社会功能,比较忽略学生个体需要,今天,我们既要培养国家、社会所需要的人才,更要适应学生个体个性化发展的需要,为学生的终身发展与幸福奠基。这样,教育才回到了原点。
笔者:作为校长,您是怎样理解“生命教育”的?又赋予了“生命教育”哪些丰富的内涵呢?
廖: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,它既有生物性,也有社会性和精神性。从生物性角度看,生命教育应该致力于引导学生重视强身健体,珍爱生命、敬畏生命,延长生命的长度;从社会性角度看,生命教育应该引导学生重视健全人格,追求学业发展、职业成功,拓展生命宽度;从精神性角度看,生命教育应该引导学生重视与人为善、感恩惜福,追求乐观、敬业的精神境界,提升生命的高度。我们正是这样从生命健康生长、发展幸福的需要出发来定义自己的教育内容,属于广义的、有特色的生命教育。
廖校长娓娓道来,语气慷慨激昂,又饱藏着一种温情。看着校长背后“润物无声”的匾额,听着校长的阐释,我们觉得自己也走进了一个博大而温暖的生命教育的天地,分明感受到了廖校长和番禺华附人“为学生的身心健康、职业成功、人生幸福奠定素质基础”的历史担当和教育情怀。
笔者:很多学校都可以提出很“高大上”的办学理念,但若没有实践支撑,借一句形象的话来说,梦想的阳光是照不进现实的世界的。所以想请教廖校长,在番禺华附,您的理想蓝图又是如何变成美丽现实的呢?
廖:问得好。这也正是我们攻坚的难点。
首先,励志激发。学生是成长的主体,学校教育成功的关键是有效激发学生超越自我、自主发展。学校有人格教育系列课程、生涯规划指导课程,有“番附讲坛”、职业分享活动、“学·思·行”成长经验分享活动等,都属于激发学生自主成长的行动。
其次,课程指导。再好的理念要落地,必须要有课程来支撑。我们除积极优化学科学业指导工作外,还围绕生命教育的三个目标维度,精心引进、创制和实施一系列生命教育校本课程:
第一,培养生命适应自然的能力的课程,如“急救技能”“水上自救技能”,等等。
第二,培养生命适应社会的能力的课程,如“人格塑造”“生涯规划”“数学探究与欣赏”“超越英语”“历史与人生”“形体与礼仪”“国际学习技能”“创客机器人”“口才与演讲”,等等。
第三,培养生命调适精神状态的能力的课程,如“青春引航”课程等等,“人格塑造”等课程也有不少这一目标维度的内容。
为保证这些课程的落实,我们规定每周星期二、四下午各1至1.5小时的第8节课为固定的校本课程时间,部分选修课程还拓展到星期三、五的下午。学校还制定和实施了《校本选修课程评价考核方案》,提高选修课课酬,从制度上给了这些课程以坚实的保障。
再其次,实践体验。我们创设一系列实践体验活动,让学生在活动体验中完成人格健全、道德内化、能力提升、观念升华的过程。如:体育节、“挑战自我”野营、生命力野外拓展夏令营活动,农村“三同”社会实践活动、职业体验活动、社团活动、感恩活动,等等。
最后,评价引领。激励性、发展性评价,是引领学生自主成长的有效途径。为了发挥同辈认同的评价激励作用,我有诸多创新:创制人格评价量表,建设人格自评、互评网络平台;实施发展性德育评价和激励性奖励制度;创制成长记录与反思手册《成长的足迹》……这一切有效地引领学生自主成长,让教育产生一种内化的驱动力。
“我希望你们到校园走一走,听一听,看一看,然后再来与我交流。或者,你们不妨扫描一下学校官微的二维码,更多了解学校。”廖校长眼神坚定,我们从这眼神里读到了一种自信,一种自豪。
那么,让我们走出校长室,走向校园,去寻找那些丰富的故事吧。
生命的飞翔,
有着这样丰富的故事……
我们整理与校长的交流记录时,也认真看了学校的微信号。果然,学校微信公众号给我们推开了一扇扇窗户,一个个学生和老师走进了我们的视野,一个个情景闪回,为我们形象地解读了学校的“生命教育”。
张潇阳是初二(2)班的学生,正如她的名字一样,见到她,感觉满眼都是潇洒的阳光。她虽才初二,可已经成为了同学们公认的小才女了。上《草房子》的阅读分享课,她自创了一首诗,在课堂上与同学们分享,吟诵完毕,掌声如雷鸣般响起。有才华你就秀出来,这里是番附!下课了,我们去课室找张潇阳,她正静静地坐在座位上读书。她的班主任杨老师说,也只有这个时候才可能找到她,因为下午4点多后,她就非常忙了。她是辩论社的主要成员,还要参与合唱队的排练,又有年级学生会的工作,还是学校志愿者协会的一员,广播站、记者部……真是够忙的。我们珍惜她的时间,只问了她一个问题:你这么多活动,忙得过来吗,不影响学习吗?没想到她给出的是这样的答案:“我没觉得忙,我只觉得是充实。老师,这么多的活动,在我看来,不也是学习吗?”是我们错了。在番禺华附,学习的概念远不是我们平常以为的那么简单。阅读、辩论、合唱、运动、社团活动,只要是同学们喜欢的,只要是能让他们感觉到成长发展的,在他们的思维里,都是学习。
“所有名为希望、力量、朝气、美好的东西,都不会被岁月遗忘。可能流年仅存的只有不复年轻的容颜,但总会有个地方还珍藏着自己,自己拥有一颗永葆向上的希望,才能在这匆忙杂乱的世间有所慰藉。不关乎他人,单论你自己,找到真实的自己,做真实的自己,便能把心安放。”这是微信公众号上所发表的张潇阳阅读《草房子》后的体会。读到这样的文字,我们已经深深地品味到了番禺华附所倡导的“诗意校园”“书香文化”“人文语文”这些概念了。
《十七岁的单车任骑行》,好别致的题目。翻看着200多篇微信稿,这个名字一下子抓住了我们的眼球。
他们骑过很多的地方
郊外的山和远方的水
也为了欣赏别样的风景
更为了生命视野更开阔
——《跟我走吧,现在就出发——番附骑行社抒怀》摘录。
这是学生自己创作的诗,这也是他们骑行社的口号。在他们看来,骑行,不只是一种生活方式,不只是一种健康理念,更是一种人生姿态。他们会这样说,上车,出发,下一个路标!
番附骑行社社员涵盖了学校的所有年级,社员级别跨度之大、来源之广,都是其他社团无法比拟的。骑行社自2014年9月成立以来的两年多里,除了每月的固定骑行活动外,还组织了假期长途骑行,其中包括广州-珠海、大夫山、火炉山、大学城等知名骑行线路,从骑行社走出的社员遍布全球,他们都在用车轮书写着自己的人生旅途,用经历丰富着他们的精彩人生。
“我为兴趣而学,我为梦想而追。”我们读着微信公众号上这篇邹雪尔学姐成长经验分享会的报道,也明白了骑行社成员的选择。
答案再简单明了不过了。
这就是成长的过程。课程内容也许不一样,但目标一致。为了让学生们思考如何成长,在成长的过程中不迷茫,不彷徨。邹雪尔在番禺华附从初一读到高三,毕业后考取了中国美术学院,今年大学毕业了准备赴英国深造。学校在她出国前特意请她回来与同学们分享她的成长经验。老师们觉得,让学长们与同学们面对面,这是对生命成长的肯定,也是对生命发展的重视。这样的成长经验分享会反响很大,现场同学们听得投入,互动热烈,有感动,有向往,而更多的是反思。
“六年在番附,六年茁壮成长,是番附这片沃土,滋润了我;是番附的阳光,照亮了我。尊重学生的兴趣,给学生以展示的平台;鼓励学生特长的发展,给学生以无微不至的关怀。这就是番附的教育。”邹雪尔这样说。
有着这样的引导,番禺华附的学子们,他们的飞翔,又怎会迷失方向?
《清远不远》是去年高二、今年高三的赵泊思、甘小妍的文章。是她们在清远学农生活的最真实的回想。“……我们一起洗菜做饭,洗碗刷锅,拉家常,收稻谷,接送妹妹……不到一天的接触和了解,我们就熟络得如一家人了。下午,我们就下地去劳动了,我们知道,六天的学农之旅才刚刚开始,还有很多需要学习和能够学习的东西,在这个充满新奇和欢乐的村庄,我们要学会劳动,更要学会成长......”
“为了我们的调查报告,我们走访了农户家,还去了农场,采访村民们关于禽畜养殖的情况,第一次接触这样的调查,虽然有的时候茫然无绪,但却很好地锻炼了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胆量,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新的体验呢?”
读到这样的文字,我们在想,这是不可能坐在教室里“宅”在自己家里能写出来的,这是叩问最真实的大地后的感情流露。我们经常说,让我们的学生走向社会,体验社会,参与社会,可是,社会是一个怎样的概念?番禺华附给出了最质朴的回答。远离大城市,去农村,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,所有的生命体验都在这里,适应社会的能力培养也在这里,还有比这更好的生命课程吗?
“你放假了,我没放假,不用约我,我在樟洞。问我在干什么?说出来你定点赞,我们在挑战自我!”这是《我在樟洞,故事慢慢说》系列微信稿的前言。
樟洞在哪里?去樟洞干什么?在樟洞有怎样精彩的故事?这又是一门怎样的课程?
“澄黄的阳光下,晒着遍地金黄的稻谷,映照着地上被拉长的影子,大家正热火朝天地收着被烘热的稻谷。拿着扫把和推子,把稻谷凑成一个谷堆,再用铲子装到袋子里,大家都在卖力地干着,场面十分壮观。连这时的阳光,都弥漫着稻谷的香味。”
- 最新内容
- 相关内容
- 网友推荐
- 图文推荐
[家长教育]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? (2019-07-14) |
[教师分享]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(2018-11-07) |
[教师分享] 伸缩门 (2018-11-07) |
[教师分享] 回家乡 (2018-11-07) |
[教师分享] 是风味也是人间 (2018-11-07) |
[教师分享] 一句格言的启示 (2018-11-07) |
[教师分享] 无规矩不成方圆 (2018-11-07) |
[教师分享]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(二) (2018-11-07) |
[教师分享] 贪玩的小狗 (2018-11-07) |
[教师分享] 未命名文章 (2018-11-07) |